为助力师生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下的教育变革方向,推动职业教育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,9月16日,我校特邀原国务院参事、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前副代表汤敏教授,作《从知识灌输到智能共生: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重构教育?》专题讲座。学校领导、骨干教师及三百余名学生现场聆听,共同探寻 AI 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之道与人才培养新路径。
汤敏以人工智能对千行百业的颠覆性影响为切入点,结合国家战略政策,勾勒出 “人工智能 +” 的发展蓝图。他指出,国务院《关于深入实施 “人工智能 +” 行动的意见》明确了 2027 年、2030 年、2035 年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—— 到 2027 年实现 AI 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,2030 年让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极,2035 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新阶段。这六大领域涵盖科学技术、产业发展、消费提质、民生福祉、治理能力、全球合作,而 “人工智能 + 民生福祉” 中 “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”,正是教育领域需重点突破的方向。
“教育不能再用‘昨天的方法’培养‘明天的人才’。” 汤敏强调,面对 AI 浪潮,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重构。他从四大维度提出方向:在课程内容上,需新增 AI 应用、数字技术等与新产业匹配的内容,减少 “屠龙之术” 式的理论;在教学方法上,推广项目式学习,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技能,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开发的 “AI + 高精度传感器” 检测系统,精度达 98%、效率提升 10 倍;在评价机制上,打破 “唯分数论”,建立兼顾过程与创新的多元评价体系;在师资建设上,需加强教师的 AI 技能培训,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,搭建 “全球 AI 应用案例库”。
谈及未来人才培养,他提出 “从 A 型学生到 X 型学生” 的转变理念——相较于追求“门门都 A” 的守成型 “A 型学生”,AI 时代更需要内驱力强、敢探索、能创新的 “X 型学生”。他以深圳零一学院为例,其通过 “认知 — 调研 — 设计 — 落地” 四步法,让学生对接企业痛点,在 AI 专家指导下完成方案设计与迭代,最终 50% 学生获荣誉毕业证书。汤敏教授特别指出,职业院校应聚焦 “AI 应用小专家” 培养,让学生既能使用 AI 工具,又能结合专业设计解决方案,实现 “毕业即上岗、上岗即上手”。
汤敏引用孙正义提出的“10 年内,接触 AI 与不接触 AI 的人将有人和猴子的差距” 的观点,呼吁师生主动拥抱 AI。此次讲座不仅为我校注入了 AI 时代教育改革的新思考,更明确了职业教育 “以实践为基、以创新为魂” 的发展方向。